玫瑰史话|地方志中的平阴玫瑰

 
隙地生来千万枝,恰如红豆寄相思。
玫瑰花放香如海,正是家家酒熟时。
这首关于玫瑰的竹枝词,时常为平阴人所引用。有人说出自明代,有人说出自清代,翻阅旧志你就能了解,其实这首诗出自民国二十三年(1934)开始编纂的《续修平阴县志》。在平阴其他旧县志中,又有哪些关于玫瑰的记载呢?
 
相传唐代翠屏山上有慈净和尚开始种植玫瑰花,一般都说平阴玫瑰起源于唐代,距今1300多年。
 
我县从明代开始修志,境内现存最早的县志版本为清顺治十一年(1654)《平阴县志》,其物产篇中有“玫瑰”的记载,距今360余年。不过仅仅有“玫瑰”两字,且混杂在物产篇花之属里,没有区别于其他花类的一点记述。能够聊以自慰的是,志书序中多次提到该志内容多来自明代,倘若物产篇也来自明代县志,玫瑰在地方志中有记载的历史至少能推到明代了。
 
顺治《平阴县志》相关记载
(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)
清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出版的《平阴县志续刻》,第一次收录了关于玫瑰的诗:未解黄封红友招,胸中块垒不须浇。花开玫瑰夸新酿,偶对春风醉一瓢。这首诗第一次将玫瑰和酒紧密的联系了起来。

道光《平阴县志续刻》

相关记载

值得一提的是,同时期清道光九年(1829)《东阿县志》中,也有对玫瑰的记载:“玫瑰,花如月季而大,色紫香美可食”,12个字将玫瑰花的形、色、味、用等诸要素跃然纸上。这部县志是明代于慎行、孟一脉等著《东阿县志》(1582年成书)的续修,序中说“旧者因之、新者增之、遗者补之”,倘为“旧者”,玫瑰在东阿镇、洪范池镇一带的栽植历史至少也有四五百年了。

道光《东阿县志》相关记载

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出版的《平阴县乡土志》,全志不到1万字,是历代平阴县志里字数最少的一部。但该志对玫瑰的记述颇多,且第一次将玫瑰与特产、与商品联系了起来,可见玫瑰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次较快发展。在该志《物产篇》中载:“玫瑰为特产,获利稍厚”;《商务篇》输出品“玫瑰”目下有“每年津商至本地购买,约值银五千两”的记载。

光绪《平阴县乡土志》

相关记载

成书于1936年的民国《续修平阴县志》中,不仅有众人耳熟能详的开篇那首竹枝词,还有“南山一带,玫瑰花近年滋植甚繁,花时采之,造酒作酱,人多欢迎,若能提倡远出,诚一利源”的记载。然由于战乱频繁,外销困难,致使农民毁花种粮。至1948年3月平阴解放时,全县玫瑰花主要栽植在翠屏山周围、玉带河流域的南北石硖、赵台、夏沟、王桥等村,栽植面积不过三四百亩了。
民国《续修平阴县志》相关记载
(县档案馆藏本)

除了以上地方志记载,在开展文献资料征集中,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还发现了部分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,里边关于玫瑰蜂蜜以及圣母山下玫瑰花采摘的盛况,今天读来也都极具史料价值。1936年出版的《中国养蜂杂志》第三卷第七期载:“平阴种植玫瑰花甚多,当五月玫瑰花盛开时,一望无边,每群峰每日采集量约在六七斤之谱。至五月下旬,柿树开花,十余村面积,约有一万余株。枣花亦甚多,蜜源甚为丰富。这段文字,描绘了当年玫瑰花开时“一望无边”的盛景,记载了玫瑰蜜等生产的历史。

《中国养蜂杂志》相关记载
1937年出版的《天主公教白话报》第二十一年第十四号,收录了作者名为李耀汉的一篇《平阴露德山朝圣记》文章,其朝圣时间为1937年5月30日,文中关于玫瑰的记述,再次验证了那时平阴玫瑰的发展之盛。文章载:玫瑰为平阴盛产之区,销行津沪及外洋各地,出产最佳者,即胡家庄和南北石硖数村,不仅花朵硕大,气味浓厚而持久,故每年于小满节前后,中外客商咸来收集,藉以制造茶酒、糕点、香水、原料等。据悉胡家庄一处每日可采集五六千斤,当年百斤售价五元上下,本年因某种原因故仅售一元余。现值玫瑰盛开,群群女孩子手提竹篮,面带笑容,在那道旁田边,飞舞小手,一面采那紫红鲜艳的花儿,一面唱着……”